双碳政策持续推进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
导语: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截至目前,我国制定了200多份低碳制度相关的政策文件,尤其在过去三年里,我国积极有序地推动了“双碳”工作,大力促进能源革命,推进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朝向绿色转型。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的调控,夯实碳排放双控的基础能力,高水平高质量地展开节能工作,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同时,建立了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并将其正式纳入国家统计调查制度。
“双碳”目标提出三年来取得积极成效
——构建完成双碳 “1+N”政策体系。党中央在习近平同志的核心领导下,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对“双碳”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同时,国务院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各相关部门相继制定了12份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实施方案,以及11份支撑保障方案。此外,31个省(区、市)也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整个“双碳”政策体系的构建已经完成,并得到持续的实施。
——建立先立后机制、通盘谋划的原则,特别注重推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了煤电机组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总容量已超过5.2亿千瓦。
在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方面,我们将其放置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经突破13亿千瓦,创下了历史性的突破,超过了煤电的装机容量。同时,我们积极推动构建由煤、油、气、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夯实了能源安全保障的基础。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通过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科学调控了粗钢产量,在“十四五”期间成功压减超过4000万吨。同时,我们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以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引擎。今年上半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了61.6%,为整体出口增长贡献了1.8个百分点。
为引导节能降碳的更新改造,我们发布了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效标杆水平,并发布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以严格控制新上项目的碳排放。通过修订和发布这些规定,我们坚决遏制了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的盲目发展。
——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我们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截至2022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由“十三五”末的77%提升至91.2%。同时,我们积极推进既有建筑的绿色低碳改造,城镇民用建筑中节能建筑的面积比例超过了65%。
为了加速调整交通运输结构,2022年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达到了49.84亿吨,同比增长了4.4%;水路货运发送量为85.54亿吨,同比增长了3.8%。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今年上半年产销量分别完成了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增速均超过40%。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超过162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
——生态系统碳汇稳步提升。通过优化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我们成功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同时,我们扎实推进了重要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特别是在狠抓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高质量推进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工作。
为实现更好的生态效果,我们开展了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仅在“十四五”期间,每年完成的国土绿化面积超过1亿亩。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24.02%,森林蓄积量为194.93亿立方米,使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夯实“双碳”基础工作及人才培养。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并将其正式纳入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为推动“双碳”工作,我们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并实施了“十四五”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同时,我们强化了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设立了5个“双碳”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关键研发专项,同时加强了“双碳”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研发专项,强化“双碳”专业人才培养。
响应国家战略 企业低碳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大型经济体,可选择发展道路有三条:一是高碳排放和高经济增长,二是低碳排放和低经济增长,三是低碳或零碳排放并保持较高经济增长。对于中国而言,前两条道路都不可取,因为高碳排放和高经济增长将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而低碳排放和低经济增长也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追求,尤其考虑到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唯一的可行选择是第三条道路——“低碳或零碳排放+较高经济增长”。
低碳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创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碳排放管控、碳交易和碳市场参与等路径和策略,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为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资。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企业可以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也应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开展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的低碳共性技术攻关,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战略储备。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来监测和控制能源消耗,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减少能源资源耗费,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碳排放。同时,企业要运用好外部创新资源,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和其他企业合作交流,开放合作搞创新,发挥好各自优势,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研发布局和协同高效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其次,强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要全面审计企业能源耗费情况,识别潜在的能源浪费和效率提升机会,制定科学精准的节能计划。要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制定能源消耗监测和控制标准,确保能源有效利用。要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工艺革新等途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要提高员工能源管理和节能意识培训,激发员工参与能源效率改进的积极性。
同时,采取碳排放管控与减排措施。企业应积极采取碳排放管控和减排措施,以实现低碳发展。推进企业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全面掌握企业碳排放的来源与分布,为科学精准制定降碳计划提供数据支撑。构建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加强数字技术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等领域的开发部署,提升碳排放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为“以数降碳”提供平台支撑。要加快先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如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为减少碳排放提供技术支撑。
最后,积极参与碳交易和碳市场活动。参与碳交易和碳市场是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要参与国内和国际的碳市场,购买和出售碳配额,以市场激励方式帮助企业灵活地进行碳排放管理,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碳排放目标。要利用碳金融工具,如碳信用、碳期权和碳资产,来管理碳风险和提供额外的收益机会。要积极监测和分析碳市场政策和法规变化以及市场动态,以更好地适应碳市场的发展。
经过三年努力,我国践行“双碳”意味着未来的发展将逐渐与“碳”脱钩,倒逼新能源产业与新型技术快速发展,企业在控制能源成本的同时,也掌握了未来的财富密码。例如:宝钢股份、中电控股等企业强化了标杆示范引领作用,也是贯穿中国碳中和进程的晴雨表。
积极推进低碳或零碳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发展,发挥“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市场机制作用,努力实现减碳和经济增长的双赢。总体而言,我国“双碳”政策体系得到了逐步完善,“双碳”工作的基础能力显著增强,从顶层设计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实施,推进“双碳”工作步伐踏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