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勘查数据造假是一枚未引爆的炸弹

发布时间:2023-12-01
阅读量:915

2009年8月25日,《中国矿业报》头版头条通栏,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吸引眼球——《勘查造假:一枚未引爆的炸弹》。这是笔者较早抨击勘查造假的长文。该文见报后,引起了各式各样的反响。有的领导认为,此文夸大了阴暗面,分不清9根指头和1根指头的关系;有的同行认为,这篇文章自黑了地勘业,简直是自砸饭碗,完全不可取;有的受害者认为,勘查造假,这些事情,地球人都知道,不用你说,你说了也没用。因为有不小争议,在这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媒体上就几乎看不到有关揭露勘查造假的长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的题目《勘查造假:一枚未引爆的炸弹》,关键在于“未引爆”3个字。以后被不幸言中,矿产勘查造假的这枚定时炸弹,在很多地方都被引爆了。其后果是,重挫了矿业投资者的信心,重伤了地勘行业的市场信誉,阻断了勘查资本市场的建设。

投资矿产勘查,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一旦找矿成功,收获极为可观。十倍甚至百倍的回报,都有实例可循,前提是找到了有经济价值的矿床。探矿权的价值,取决于埋藏在地下有经济价值的矿床。在没有开采之前,它的价值只反映在勘查数据上。马克思曾说过: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正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追求一本万利,一些不法之徒走上了对勘查数据造假之路,夸大或捏造出一个矿来。由于矿产勘查的数据是隐蔽的、非常专业的,当职业道德沦丧、监控缺位时,就给了这些不法之徒可乘之机。

加拿大引领全球的风险勘查业,已有百年历史。经验的积累,使加拿大对矿产勘查市场的监控,形成了一套监控法规和体系。即使如此,在超高回报的诱惑下,加拿大的勘查造假,还是无法禁绝。“世纪黄金勘探骗案”,Bre-X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布桑金矿”的勘查,就是经典案例。

“布桑金矿”,曾使许多矿产勘查投资者破产,曾使初级勘查公司信誉大大下降,集体蒙羞,更使20世纪90年代末的那个矿产勘查冰期雪上加霜。1993年5月,加拿大初级勘查公司Bre-X公司,收购了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省的“布桑金矿”探矿权。随即不断发布该项目找到矿的“好消息”:1995年10月公布,探获金资源量500万盎司1盎司=28.349523克。;到1996年底,就公布探获金资源量7100万盎司。“布桑金矿”成为当时世界上探获资源量最多的金矿,对外宣称,设计年产黄金84吨。公司的股价随之迅速飙升,从1995年10月的0.5加元/股,到1996年8月的250加元/股,仅10个月时间狂涨了约500倍。

美国自由港(Freeport)公司欲收购这个项目,对“布桑金矿”的资料进行验证,随机选了4个钻孔进行验证,在距与原孔位1.5米处,重复钻探。在高度保密的措施下,同时送到3个权威的商业实验室去分析。1997年3月27日开市之前,自由港公司公布验证结果,原矿体部位的平均品位仅有0.06克/吨。一开市,Bre-X公司的股票应声下跌了83%。恐慌性的抛售,致使股市停盘,矿产勘查市场的寒冬突然降临。最后跌至0.03加元/股,这个市值曾经达到68亿加元的公司,从人间蒸发。在这场世纪勘查骗案中,勘查投资者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当时,刚刚更名的《环球时报》,在1997年5月18日的头版头条,曾刊登了题为《世纪金矿大骗局》的长篇报道。

20世纪80年代,为了追逐利润,初入市场的浙闽地区假货泛滥。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当地政府重拳出击;为了维护企业自身利益,行业协会刮起自律风暴,情况有所好转。为了利润,以身试法,仍屡有报道。三鹿集团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鲜奶中掺入三聚氰胺,拿儿童的生命和健康来牟利,造假败露后给了国产奶粉致命一击,洋奶粉乘机占领了我们的市场。

面对探矿权转让的暴利,初入市场的矿产勘查业,情况如何呢?国内食品、药品的质量,尚有食品、药品的相关质量监督机构把关。国外的矿产勘查,有具有法律效力的NI43-101标准,有合资格人制度,来保护地质资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我国的矿产勘查初入市场,监管和惩戒的法律条款缺位,勘查市场中介机构自律性差,缺乏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和个人,来保障矿产勘查资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国内矿产勘查造假,在21世纪初已经露出危象,后来一直在蔓延滋长。下面将不厌其烦地列举一些国内矿产勘查恶意造假的例子,只是想给国内投资矿业的入市者提个醒,让大家长点心眼儿。注意,笔者这里指的是故意或恶意造假,不包括现在常说的因技术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资金不足和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地质工作质量下降”、地质资料失真和不可靠的问题。

假项目。张冠李戴,换个地名,挪挪坐标,文字部分用电脑粘贴,又是一个项目。

假异常。核实分散流异常,随机抽一条沟重采样,对着图,却找不到油漆写的采样点,分散去找,陪同者在丛林后突然高喊找到了。仔细观察,红油漆鲜亮潮湿,是刚写上去的。

假槽探。要去检查一个见矿不错的槽探,陪同者好心劝告笔者,山太高,路又险,您老人家就不必亲自去了。笔者坚持爬上去,GPS定位后,举目四顾,青青的一片草地,从来未动过土。

假钻孔。矿带长10余千米,打了3个孔,品位厚度都不错,矿带的找矿潜力,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好项目啊!立项的评审专家们,大加赞许。后有人告诉笔者,该矿区已打过22个孔,白眼和矿化孔已从图上抹掉了。

假样品。有一台钻机在一个在产小矿山上,该矿品位厚度都不错,选了一个孔位不停地打扇形钻,收集了一箱又一箱闪亮的矿心。然后将其卖给同一成矿带、同一矿床类型,正在“勘查”的几位探矿权人。买了矿心的探矿权人,站在自己轰鸣的钻机旁,慷慨地请考察者可以采点“刚打上来的”样品,自己去化验。

假品位。在一个砂金勘查的现场,砂钻取上来的样品放在样桶中,一位草帽戴得低低的神秘人物出现了,往桶里用两个手指轻轻捻一下,放点金粉,旋即悄然离去,采样工才开始淘洗。

假矿体。矿权人声称拥有一个大型金矿,图上一看是一个石英脉型金矿,几千米长的矿脉,个个槽探见矿,品位厚度非常稳定。由于地质知识的欠缺,在地质图上“造矿”的水平属于初级阶段,人造的大矿体露出了狐狸尾巴。

假厚度。这很好办,改改原始编录即可,在电脑上敲敲鼠标就可以搞定。

假长度。本不该连的矿体,大笔一挥,连接起来,一个长长的矿体就诞生了。

假图件。图件一摊,又是一个新发现的矿床,忽然觉得这张图,非常之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为啥这个矿从甲地搬家到乙地了呢?张家村矿区变成了李家庄矿区。

假矿量。一家金矿勘探公司,把云南某金矿18吨的金矿资源量,“计算到”了150吨(请阅本书《播卡金矿勘查造假始末》)。

假报告。有了前面的系列作假,据此编写的地质报告,还能是真的吗?更恶劣的,可以完全凭空捏造一份地质报告(请阅本书《从帕特森结局想到的》)。

有一位曾长期在一线勘查为找矿立下功勋的地质学家,后来成了中国最著名矿业公司的董事长,在一次矿业大会上,也感叹道:“勘查造假,有时把我们这些地质老鬼都骗了。”

地质资料的失实造假,到了防不胜防、触目惊心的地步。有人还说,上述现象还是个别的,不是主流。三鹿奶粉事件也应当是个别的,可没有听到哪个评论敢说,个别的就可以不打击、不惩办。三鹿集团原董事长不是被判无期徒刑了吗?

“布桑金矿”大骗局、播卡金矿事件的共同点,都是向市场提供了虚假的数据资料,扰乱了市场,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对矿产勘查市场实施有效监控的核心是,保障勘查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矿产勘查具有探索性,对一块探矿权的前景和潜力,可以有不同认识,但描述探矿权的数据资料必须是真实的、有代表性的。

穿了硬纸板做的假皮鞋,一周开裂。用了假勘查资料,一般不会立即露馅。它是一颗未引爆的炸弹,当竖井下去、坑道到位时才会爆炸。矿产勘查业内资料造假的泛滥,将对矿产勘查市场化、勘查资本市场的建立造成致命的损害。

来源:《探路秘钥:矿产勘查随笔》(刘益康著)
分享:
© 2024 北京皓名规划设计院 京ICP备2023012858号-1 网站开发:超越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