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工厂相关政策与标准化

发布时间:2023-06-25
阅读量:1313
工厂是制造业运行和发展的承载主体,全面创建绿色工厂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单元与关键环节,对促进各行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 2010 年,我国已以 19.8% 的制造业全球占比跃居世界第一并持续保持,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世界工厂”,全面推进绿色工厂创建、践行工业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又极具意义。

“十三五”以来,我国绿色工厂领域的相关政策不断丰富细化,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规划到具体实施的政策体系。


标准化对于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面创建绿色工厂具有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2016年 9 月 7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标准委发布《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工信厅工信部联节〔2016〕304 号),做为绿色制造领域标准化顶层设计,该指南系统性梳理了国内外绿色制造政策、制造业绿色发展需求及前期标准化工作基础,将标准化理论与绿色制造的目标相结合,明确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构建模型、建设目标、重点领域、重点标准建议和保障措施等。

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工信部联节〔2016〕304 号)是我国绿色制造领域标准化顶层设计,是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战略任务,实施绿色制造标准化提升工程而建立的综合标准化体系,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与《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工信厅节〔2014〕149 号)相互补充。


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由综合基础、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评价与服务七部分构成。

工厂是绿色制造的实施核心主体之一,绿色工厂输出绿色产品,耦合形成绿色园区,联节形成绿色供应链,是绿色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载体。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构建模型如下图所示。

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子体系对应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是制造业开展绿色化建设的重点对象,综合基础和绿色评价与服务为这五个绿色优化对象提供基础设施、技术、管理、评价、服务等方面的支撑。


在绿色工厂领域,国际上主要从环境管理、能源管理和温室气体等方面引导工厂降低资源环境影响,部分发达国家发布了综合管控绿色工厂的政策或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ISO 50001:2011《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 ISO14064:2004 温室气体排放系列标准分别从环境管理、能源管理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及核查等方面引导工厂节能减排,我国已转化了其中的多数标准。

在绿色工厂综合性规范方面,欧盟组织环境足迹(OEF)技术规范将组织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评价与组织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关的所有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韩国绿色认证技术规范从事业、技术、设施、产品四个方面,以认证带动工厂绿色化。

绿色工厂标准与传统单一方面的工业节能、节水、污染物管控和再生资源利用等标准相比,具有新兴性、综合性、系统性,需统筹考虑工厂在建设运行过程中的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环境排放和环境绩效多个维度指标,涉及工厂的设计、建造、生产、管理等诸多活动。

考虑到绿色工厂创建工作的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等起草的 GB/T 36132-2018《绿色工厂评价通则》是我国绿色工厂评价的顶层国家标准。

该标准规范了绿色工厂的概念定义,提出绿色工厂的一般要求,从绿色工厂的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环境排放、绩效等方面分维度明确具体的指标体系、指标要求和指标计算方式等,形成了一整套较完善的绿色工厂通用指标体系,解决了绿色评价“不综合”、“不系统”的问题,相关技术指标在各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工作中得到了广泛验证.

依据《绿色工厂评价通则》技术框架,钢铁、合成氨、机械、建材、电子信息、汽车、纺织等重点行业的绿色工厂评价导则行业标准,以及一批涉及具体产品制造业的绿色工厂评价要求团体标准也相继立项并开展制定。

现有绿色工厂评价标准系统如上所示,其中顶层设计为 GB/T 36132-2018《绿色工厂评价通则》,提纲挈领地提出了绿色工厂创建和评价的整体技术框架;第二层级为各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在评价通则的基础之上明确行业的特征和特性,总结凝练出行业性的共性指标;第三层级为具体产品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针对性地提出细化指标用以指导具体评价的实施。
分享:
© 2024 北京皓名规划设计院 京ICP备2023012858号-1 网站开发:超越无限